GSP药品存储有关要求
时间: 2024-10-24 来源:温湿度监测
(三)在人工作业的库房储存药品,按质量状态实行色标管理,合格药品为绿色,不合格药品为红色,待确定药品为黄色;
(四)储存药品应当根据相关要求采取避光、遮光、通风、防潮、防虫、防鼠等措施;
(五)搬运和堆码药品应当严格按照外包装标示要求规范操作,堆码高度符合包装图示要求,避免损坏药品包装;
(六)药品按批号堆码,不同批号的药品不得混垛,垛间距不小于5厘米,与库房内墙、顶、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距不小于30厘米,与地面间距不小于10厘米;
(七)药品与非药品、外用药与其他药品分开存放,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分库存放;
(十一)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得进入储存作业区,储存作业区内的人员不得有影响药品质量和安全的行为;
1.温湿度要求。按药品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合理储存药品,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,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规定的贮藏要求做储存。储存药品库房内的相对湿度应为35%〜75%。
2.色标管理。在人工作业的库房储存药品,按质量状态实行色标管理:合格药品为绿色,不合格药品为红色,待确定药品为黄色;待验、销后退回、有质量疑问等质量状态待确定的药品,用黄标标识;发货区、合格品区用绿标标识。
色标三色以底色为准,建议文字为黑色,显而易见醒目。全机械自动作业的立体库或区域,因采用条码技术,可以依据管理情况不设定色标标识。
(5)防虫、防鼠措施:风帘、灭蝇灯、电子猫、挡鼠板、捕鼠笼、粘鼠板等。企业药品库房放置的捕鼠笼内不得用任何食物作为捕鼠诱饵。
5.堆垛要求。药品应按照品种、批号集中堆放,分开码垛,不同品种或同品种不同批号药品不得混垛。
6.分类储存。为避免药品的污染、差错或混淆,须确保药品与非药品分开存放,外用药与其他药品分开存放,分开方式能为货位分开或区域分开;中药饮片应另库存放。拆除外包装的零货药品必须集中摆放。药品仓库中严禁存放日用食品。
7.特殊药品的储存。对特殊管理的药品,需要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、《品和管理条例》(国务院令第442号)、《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》(国务院令第23号)《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》(国务院令第25号)等相关规定进行储存管理。
品和第一类的仓库要求:位于库区建筑群之内,不靠外墙,仓库采用无窗建筑形式,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,具有抗撞击能力,入口采用钢制保险库门,拥有相对应的防火设施。实行双人双锁管理,安装自动报警系统,与公安部门报警系统联网。
经营第二类的仓库要求:在药品库房中设立独立的第二类专库或专柜。设立的专库(柜)牢固,能够有效地防盗、防火,有报警设施、设备。加锁保管、专人管理和转账记录。
医疗用毒性药品、放射性药品分别设置专库或专柜存放,放射性药品应采取比较有效的防辐射措施。
8.储存卫生、安全。储存药品的货架、托盘等设施设备应当保持清洁,无破损和杂物堆放。储存作业区应当有有效的设施及措施防止不相关的人员进入,在储存作业区内的人员不得有吸烟、饮酒、就餐、洗漱、嬉戏打闹以及碰撞、踩踏、污染药品等行为。
9.药品储存作业区内不得存放废弃或闲置的物料、设备和食物和其他私人物品。
遮光系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,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、半透明容器;
熔封或严封系指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,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;
声 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联系方式,邮箱:。
7月16日,位于巴中经开区的四川兴沣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,工人“全副武装”,干脆利落地处理着刚刚收回来的黄柏等中药材,整个车间一片繁忙。工人筛选中药材随着药材在各个生产环节轮转..........
中草药大都含有淀粉、糖类、蛋白质、脂肪油、维生素、鞣质等成分,在贮藏与保管中,因受周围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,常会发生霉烂、虫蛀、变色、泛油、气味散失、风化、融化粘连等现象,导致药材变质,不仅在经...
成品储存期:中药材基础上6~12个月根茎、根、皮类、藤木类:18或24个月,易泛油、发霉、虫蛀的为12个月附:一、储存条件常温库:温度0~30℃,相对湿度45~75%RH,定期通风、排湿(用于...
一、账务与盘点1、仓储部负责保管账务登记,须全面、完整地反映企业存货情况及状态。2、仓库所有物品的保管工作,必须做到出入库明细账单,对物品的出入库要及时检查、验收、登记,做到帐物相符。3、仓库发...
中药材仓储问题一直是中药材流通环节的一个难题,中药材性质较为特殊,与工业品、消费品不同,具有天然的生物特性,易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,对存储环境要求比较高,如若储存环境或方法不当,易在仓储的过程中发生...
本网站未发布品、、医疗用毒性药品、放射性药品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
- 上一篇: 冷链仓库温湿度设备有什么优势
- 下一篇: 多层次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介绍